中觀,這就是“忍辱”的慈悲

2017062910:59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和花
~『同時看到了兩個方面,不去樂觀,也不去悲觀,而是中觀。如實地看到了他人的善意提醒,也看到了他人不理解之後的謾罵。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都坦然接納,然後平和地處理當下的事情,做自己要做的事情,這就是——中觀,這就是“忍辱”的慈悲,對他人的慈悲,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精神追求到底是什麽?現在流行的各種心理學流派,
身心靈課程,宗教、哲學也都層出不窮,
很多教我們探索自我的文章,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界限”,⋯⋯
其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受了委屈,忍著不表達,
因為她是佛教徒,要‘忍辱’,因而不能說”。

其實,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忍辱”。

其實“忍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心理力量,是一種接納能力,
要學會接受現實生活中好的、不好的,
接納以後做出智慧的選擇,當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下,
很容易與世界產生強烈的對立。

“忍”是一種不對立、接納,但並不是說不解決問題。
接納後在不對立的情況下,更智慧、心平氣和地去解決問題。

有一位朋友,她因為一些變故,差點被人送到精神病院,
後來又被人誣陷神經病,並且謠言一度四起,
甚至被那些不明真相卻自以為了解實情的親人指責、構陷,
各種風言風語向她襲來,她卻泰然自若回到家鄉。

有人見到她的狀態,很疑惑,感覺與謠言不符合,
問她,而她沒有說話,只是淡淡一笑,然後接著做自己的事情。
這段時間,她自我調養,種植物、養小動物,觀察自然的萬物;
吃的是自己種植的健康、無汙染、自己用心烹制的食物,
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滿園的菜、果實,吃不完主動送人,
會跟人說“你吃這種菜嗎?幫個忙,吃點吧?”

接受的人也不會覺得難堪,欣然接納;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
她主動伸手幫忙。一年左右的時間,一切的謠言不攻自破。
有人問“你為何當初不解釋?”
她又是微微一笑“解釋有用嗎?你們會相信嗎?”

中國有句俗話:“眉毛描描比不描還黑。”
因為外在的環境我們無力改變,
世俗的標準是有錢有權就是成功,這樣的成功者說的話,
更容易被相信。而看起來“外在貧窮”的人兒,卻是“人微言輕”。

其實當他人解釋的時候,我們真的相信對方的話嗎?
還是我們只是願意去相信自己內心想要相信的?
有時候,言語無法闡述的清白,不妨用行動和時間去證明一切,
真相還是真相,從來不曾被掩蓋。

這樣的“忍”不讓自己站在構陷者的對立面,
內心也沒有煩惱,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
你還能說這樣的“忍辱”是消極的嗎?

看過一個小故事:

女子未婚先孕了,家人責問孩子是誰的,女子哭泣不言語。
家人欲將其打死,女子說是寺廟法師的。
一時間謾罵聲四起,法師沒有解釋。

這家人將孩子扔給法師,法師接過孩子到處給孩子找奶吃,
撫養孩子長大。幾年以後,女子心生愧疚,說出真相,
孩子其實不是法師的,法師笑而不語,將孩子歸還女子。”

曾經很困惑於這個故事,無法理解,甚至爭辯“
法師為何不說話?”。當我真正明白“忍辱”以後,才理解,
其實回到那個狀況之下,爭辯又有何用?

而且若這份誤解可以讓這個女子暫時度過苦難,
那又有何不能承擔呢?這其中是法師深深的慈悲。

在年輕張狂的時候,覺得這個故事是假。
而後與前面那位被誣陷的朋友聊起此事,她說起自己的經歷:

回到家鄉的那段時間,有一次,她在敲打門前的樹枝。
路過一個鄉親看到,跟她說:“別敲那個,那個又不是椿樹,
葉子是苦的,不能吃”。她笑笑回覆:“我不是吃,
因為樹長得太茂盛,擋住了下面植物的陽光,
所以把樹枝敲掉一個,以便下面的植物生長。
我院子裏有椿樹,我知道它不能吃”。

可是那位大哥有點耳背,沒有聽清楚,只是看到她還在敲,
就開始謾罵:“果然是神經病,告訴你不能吃,你還敲,神經病”。旁邊的知情人見狀為她打抱不平:“他罵你,為什麽不跟他鬥?
”她笑笑:“他提醒我也是好意,只是沒有聽清楚我說話而已。”

她說,其實萬事都有兩面,就看我們看到的是哪一面而已。

是啊,看到被謾罵,我們會憤恨,甚至會悲觀,
埋怨這個社會怎麽是這個樣子?看到他人的好意提醒,
會樂觀,感恩他人的善意。而她同時看到了兩個方面,
不去樂觀,也不去悲觀,而是中觀。

如實地看到了他人的善意提醒,
也看到了他人不理解之後的謾罵。
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她都坦然接納,
然後平和地處理當下的事情,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這就是——中觀,這就是“忍辱”的慈悲,
對他人的慈悲,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年輕人,很容易張狂,我們總是想著改變世界,
可是到頭來卻是被世界改變。有一句話曾經很流行,
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

不妨靜下心來,看看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麽,
在哪裏。然後低下頭看著腳下,少說話多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
去精進,提高自己的能力。待你實現理想的那一刻,
不需要你宣佈,全世界都會看到。

這也是“忍辱”的智慧,不要把你的夢想便成了空想,
口號無用,但是行動卻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也許無法改變當下他人的看法,
但是現在可以把握自己的行動和心態,守護好自己的那顆心。

這樣的行動或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需要智慧。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很容易跟著他人的價值觀走,
也許走著走著我們就忘記了自己的理想,忘卻了初心。
或者這份“初心”根本就無法與現實結合,無法落地。
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會有困惑、非議,就如同那位朋友一樣。

此刻,更需要低下頭,學習忍辱的智慧,不要去抱怨社會,
也不可盲目樂觀,而是明了自己的主心骨,
明了自己到底要什麽,想要做什麽,然後真誠、認真、
老實地去行動、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取長補短,用能力去說話。
這也是打開自己的心量,打開自己的格局的一個過程。

心探索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花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