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期待中的自己,很有距離

2017091200:49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期待中的自己,很有距離。而期待中的自己,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或者是妄想的一種幻象。』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的世界,擔心升學,
擔心找工作,擔心選錯了這個或那個,擔心孩子教育,
擔心老無所依,我們的焦慮似乎總是有理由,⋯⋯
我們的焦慮又似乎總是沒來由。焦慮,到底從哪裏來?

其實,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
跟期待中的自己,很有距離。而期待中的自己,
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或者是妄想的一種幻象。

例如,現在的社群網絡是讓大部分人無比焦慮的原因之一。
不少人都會把精挑細選美好的照片放在網路上,
實際上人們也只會把到處旅行各種美食的照片放在網上,
所以總有人比你工作好,比你漂亮,比你豐富多彩。
總會有一種錯覺讓你覺得好像別人
不需要怎麽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
而你自己怎麽做也做不好,
於是你開始著急,開始焦慮。

沒有得到的時候,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時候,想要留住。
得到後,又會擔心害怕失去:
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問題:焦慮。

人為什麽會焦慮?若要認識焦慮,首先我們要明白,
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有史以來,
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生命危險的世界裏:
天敵、饑荒、有毒植物、敵對的鄰國、高寒之地、疾病、水災。
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得以逐步進化。

正是進化,讓人類逐漸擁有了這些躲避危險的品質。
一個人的生存本能就是自我保護,就必須要對許多事情保持警惕。
我們心存戒備,在心理上的表現形式之一便是極度反感和恐懼。
這些恐懼是對環境的適應——
這些都是從原始時代遺傳下來的生存本能。

無論我們在焦慮什麽(恐高、汙染、在公共場合說話、坐電梯、
犯錯誤、見陌生人、被關在門後,或是其他類似場景)
它們都有著相同的特性—恐懼,是主要誘因。
同樣,它們也都可以通過消除恐懼來得以控制。

即便我們知道或被告知某種恐懼是非理性的,
恐懼感也並不會因此而消除,這是沒用的。
但如果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某種看似危險的情形
卻沒有遭受有害的後果,我們的大腦就會
變得更理性且不那麽害怕。

這種對焦慮的認識可以貫穿人的一生,我們只需要建立一個程序,
在這個程序裏,我們不再建立壁壘,逃避恐懼,
而是定期去體驗到那種恐懼,但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恐懼感就會慢慢降低。

一旦我們了解和認識到焦慮與我們的進化史有著深厚的淵源,
我們就能更好地接受這個觀點:它們只是我們生物遺傳的一部分。
我們沒有必要將焦慮視為個人性格的缺點,
從而感到內疚或是尷尬。

焦慮之所以能掌控我們的能量,
絕大部分源於我們的對焦慮的潛在觀念和看法。
正是這些觀念賦予了焦慮更多的能量。
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有關焦慮的觀念,
以及不同的視角,看看是否對你有所啟發:

“我不應該感到焦慮”

實際上,它不過是一個的警報而已。你應該讓焦慮伴隨左右,
就像嚮導一樣,你只需要學會什麽時候聽它的,什麽時候不聽。

“我需要克服自己的焦慮”

人根本沒有辦法完全擺脫焦慮,這樣只會加強它。
你也沒必要去克服它。你可以學著與焦慮共存,平靜地觀察它,
當你把它視為意識情緒的一部分時,
它對你的干擾能力就會自動下降。

“我的焦慮會失控”

不,它不會,要會的話,早就失控了。焦慮就如同頭痛,
它會持續一陣子,然後消失掉。你沒必要去控制它。
控制,是無謂的抵抗,你越是想控制它,就越發感到失控。
你可以放開焦慮的韁繩,是需要讓自己與其保持距離。

永遠搞不定的焦慮,因為它有其意義

這是一個焦慮無所不在的年代。當你失意或生病時,
或許你會聽到一句“普世安慰”:
“嘿,想想世界上那些不如你的人吧,他們比你慘多了!”

但事實上,這樣的安慰效果輕如鴻毛,因為那些比你還慘的人,
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你。
既然你無法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他們又如何能減輕你的痛苦呢?

作為人類最基本一種感受,焦慮有它存在的特殊意義。
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
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
然後或者繞過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宇宙法則教導我們:不執著。
只要對一切的外在和內在感受不再執著,
它們就不會再對你構成不確定,甚至威脅,
你就不會再有不安、擔心、害怕,就不會再有焦慮。

當你對一切不執著,外在的一切不會讓你焦慮,
而會讓你面對真相,回到自己,讓你充滿創造的活力。
你不會再活在焦慮之中,你將活在自由和創造之中。

原文 丨 知者在行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