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午的停電》陳文茜專欄/天下雜誌

2017091310:19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站著、天空和戶外
《一個下午的停電》陳文茜專欄/天下雜誌

八月十五日,一個突來的黑暗,你可以生氣,可以執著繼續辯解。

但我有一個請求。

請停下來,停止你的憤怒、停止你的辯解、停止你的口號。因為,這些口號、憤怒、信仰,解決不了長期的問題。黑暗,或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省思反省,從其他國家學習更多的政策經驗。

已經20年了,我們一直虧欠台灣這個社會和土地,一個更完整的能源政策。

815其實是一個提醒,它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但還不是最大的傷害。災難只是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悄悄的告訴我們,過去我們討論能源政策的方式,太自大,也太簡化。

首先我要不要撰寫此文,曾經考慮許久。我不是能源專家,我在核能議題上是徹底的外行人:簡單說,我是個白痴。我不可能依照直覺或是幾張照片或是在核四站一會兒,即決定我對特定核電廠是否應該存續及那一個應該先淘汰的答案。

不過我不是台灣惟一的白痴,除了一小部分國內外核能專家之外,大多數人都是白痴。

我們都只有直覺,而直覺不該是重大公共政策的結論。自2011年核四公投的呼聲再次響起後,我即主張由與台灣核電廠沒有利害關係的歐洲核能專家組成專業小組,對每一家核電廠做出壓力測試及核安檢查:然後告訴我們,如果要達到非核家園,順序應該是什麼。那些已經有明顯的危險,應該立即除役。

這必須是個專業評估答案,不該是用猜的,或是喊的。

我的建議傳達給各種不同的活躍人士,沒有人反駁,但也沒有人有興趣。

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不可能是即興演奏,它牽涉的也不只是單純一個面項。

以2011年起,台灣能源同時面臨四項焦著選擇,它不可能有簡單答案:

1)全球暖化。台灣煤炭發電污染,在2005年至今不減反增,長期我們已成為碳排放的世界壞公民,短期我們傷害了所有火力電廠附近居民及風吹飄到中央山脈底下的孩子及老人。他們的肺,一天比一天髒。

2)核能安全及核廢料污染。核事故一旦發生,核一二四皆靠近大台北人口密集處,一次也承擔不起。

3)能源主權。台灣自有能源不到2%,幾乎全部仰賴進口,不論天然氣、石油、煤炭,皆依靠進口。如果兩岸對峙,不必封鎖台海,只要阻卻來自卡達、馬來西亞的天然氣船進入高雄或是台中港口,七天之後,台灣將失去36%至40%的電力資源。

4)如果投資再生能源,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少15%,如此台電必須漲電價,一度可能至少增加至5元,台灣經濟是否可以承受?工廠及商業大樓是否願意扮演地球公民改成綠建築,還是他們宣稱難以承受,一走了之?我們的老百姓願意當環境公民,如歐洲國家,接受合理電價?還是我們的公民擅長不服從,誰漲價誰失去選票誰下台。

這四點,是任何一個思考臺灣能源政策都必須兼顧的,單挑一點,無限上綱,我不客氣地説:那是很不負責任且傷害這塊土地的作為。

我沒有能力告訴大家,什麼核能廠該暫時留下來,什麼核能廠該立即廢除:但是我願意幫大家做一份功課,回顧其他國家如何處理這些相同的痛苦,有步驟的走向廢核。

第一個例子是瑞典,它和台灣不同,自有水力發電已經可以提供45%電力:它和台灣相同,想追求非核家園。但它比台灣人有理想,在乎北極融冰,孩子們的健康,徹底反對煤炭及火力發電。它和台灣一樣恐懼鄰近國家俄羅斯的威脅,但它更聰明地認為如果沒有能源主權,瑞典就沒有國家安全。

瑞典面積歐洲第五大,只有一千萬人口,在民主法治, 環保平權,社會福利 ,能源規劃等重要議題上遙遙領先世界的指標大國。

瑞典也是全世界最早建造核電廠的國家之一,當時的背景正是美蘇冷戰,瑞典的地理位置使它充滿了危機意識,於是從1950年代開始,即進行核能發電 。

1979年3月28號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意外事件後,瑞典立刻在一年內舉行全國公投: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公投決定是否廢核的國家。

但1980年3月23號瑞典舉行的廢核公投內容不是一個yes or no的是非題,而是一個相對複雜:三選一的選擇題。

他們不是由公民在現有的核電廠12345之間,圈選自己的恐懼或者偏好,那個該廢,那個不廢:瑞典認為這種事該由專家組成的能源委員會決定。

人民公投的是非核家園的方向和時程。

A選項:停止建設新的核電廠 ,長期漸進式的廢核。

B選項: 結合第一個選項A ,再加入增收水力發電廠營業稅,提高電價,但對低收入家庭的電費補助,投資再生能源。

C選項:由綠黨提出,現有核電廠10年內停止營運:並且禁止建設新的核電廠及開採鈾礦。

那是一場全民都在乎的公投,沒有人擔心投票率,因為它正當性十足。結果高達75.6 %的投票率,3.3 %的空白票:超過法定50%投票率門檻。

A選項獲得 18.9 %的支持,B選項39.1 % ,C選項38.7 %。B選項小幅勝出,而A加上B選項獲得超過半數支持,最後成為政府政策。

公投結果瑞典人民決定:

1)長期漸進式的廢核,不是台灣式的立即,也不是十年,一切交由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及專家決定。

2)以反應爐平均營運壽命計算,至少三十年後2010年廢核,

3)禁止建設新的核電廠,但繼續完成已經動工的反應爐,讓繼有四座核電廠的反應爐總數達到12座。

4)公投同時建立了廢核之後必須全民買單的共識基礎,接受廢核之後電價提高。

公投之後1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全球暖化越來越迫切,接壤北極圈的瑞典對於暖化危機意識,此時首度高過了反核意識。瑞典在1997年簽署對抗全球暖化的京都議定書,承諾2008到2012年之前,達到5%減碳量。

2009年2月5號,瑞典突然革命性地宣佈,聯合政府所有黨團支持下,由於全球暖化更重大憂慮下,瑞典將再建新的核電廠。

唯一反對的是在野綠黨。

當時瑞典聯合政府是在 1980年公投認定的漸進式的全面廢核架構內,授權啟動加蓋更現代化的反應爐,但僅限於取代營運年限到期、處於有核安顧慮的既有反應爐。


2011年,311福島核災事件,瑞典才剛剛開始興建的第四代反應爐,再度成為在野綠黨的攻擊箭靶,被迫暫時叫停。

暫停之後,不是放棄,而是:溝通。

瑞典總理Fredrik Reinfeldt 發表重大談話,提醒瑞典公民能源必須全面而且長遠的思考,他痛苦且勇敢的坦言:「所有能源生產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已建成的核電站,是為了減少使用嚴重污染的火力電廠」。

他沒有選擇說謊,也沒有為了選票附合恐懼的民意。

而那次瑞典民眾,居然接受了他的坦承溝通。

另一個和台灣極為類似,卻被台灣既有執政者驚人忽略的瑞典能源核心價值是:主權 ,國家安全議題。

2014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外海發現俄羅斯潛艇,引發瑞典國內對於俄羅斯高調提升軍火武裝的擔憂:尤其在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之後。

瑞典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告訴民眾,瑞典兩百年來沒有捲入任何戰爭,沒有加入任何軍事聯盟,不屬於北約,維持中立國。但是瑞典必須有起碼保護自己的能力,尤其能源自主供應的重要性。

「瑞典必須擁有自己的能源」!這一項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從此改變成主流民意,甚至迫使堅持反核立場的綠黨改變。

如今瑞典確定比原先預估的公投時程延後三十年,在2040年才完成全面廢核。

比起台灣,瑞典的國際威脅比較小,能源自主的危機意識卻更強。而瑞典得天獨厚,45%供電來自水力發電。目前瑞典35%來自核能發電,再生能源發展至今,佔約20%。

而台灣目前水力發電不到2%,核能發電約10%-12%,36%依賴只能貯存一個星期的天然氣,47%依靠煤炭火力發電,再生能源只有3%。

台灣的電價比大陸上海深圳都便宜,只比天然氣產國馬來西亞、印尼昂貴。

廉價的電,廉價的口號,直覺的熱情,加上説謊的藏電指控⋯⋯最後導致我們的備轉電力不到5%,備用容量只有10%(新加坡30%):最後一個偶然錯誤,我們有了一個沒有電的下午。


不必再辱駡誰。我們都是不同角色的貪婪者,否則一個國家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

魯迅在他的《兩地書》如此形容當時中國的改革倡議者: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

這段話,拿來形容當代台灣的能源紛亂論述現象,多麼適切。

一個下午的停電,可能是老天對我們善意的提醒。停下來,如果你願意面對真相,好好省思,拋棄簡單的擁核反核執念。重新學習,重新調整。

台灣孩子的肺,比政黨的選票或政治人物的面子,都重要。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橋樑、天空、樹、植物、戶外、水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樹、天空、戶外和水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戶外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