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覺!目前的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很多都是錯的!

2017110110:19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警覺!目前的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很多都是錯的!

在印度古書《項塔蘭》裡有一句話:“沒有愛,印度不可能存在。”這句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印度的佛學和瑜伽那麼昌盛,那麼被世界廣泛認同和學習。而在中國,太多人在為了生計、慾望和金錢奔忙,他們現在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就是你能掙多少錢、你是否有房子車子、你都有什麼資源等等諸如此類的認知(過年時這個現象尤甚)。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浮躁、冷漠、刻薄和勢利。這樣的生活好嗎?是你想要的嗎?這種衡量人的標準對嗎?對我們人的全面發展有利嗎?為了解開這個答案,我們先了解下印度的佛學和瑜伽,以及很多人在學習佛學和瑜伽後的感悟。

印度是一個以人們之間相互的忍耐、慈悲、溫和、友善而維繫起來的國家。儘管它有時很矛盾,也極端。比如人類存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卻對動物憐愛有加,連夏天都不會去撲打蒼蠅,允許這種討厭的小動物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瑜伽愛好者說:“我確實沒有學會瑜伽的倒立,但我學會了觀念上的倒立——我自己也是旅行結束後才幡然醒悟的,觀念上的倒立,要比Headstand更困難。”   

他們說,通過印度的佛學和瑜伽,他們懂得了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死,看待一切。在不知道外面是怎麼樣的時候,在沒有被禪修打開大腦時,他們曾經是個傲慢的無神論者。現在仍有許多缺點,進步就在於,他們已經認識到那些缺點了,不會再振振有詞地去狡辯或掩蓋。   

他們開始體恤家人,也開始嘗試地去改變自己,結交一些善意的朋友,接受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傷。感激那些已經擁有的美好人事,而不是目空一切地視一切為理所當然。      

旅行和禪修改變了他們,他們所經歷的那些無聊、痛苦、憤怒、嫉妒、恐懼……都不是白白煎熬,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了。無論走多遠,最終都要回到自己心中。這是一個過程。知道外面的大千世界是什麼樣後,人們會恍然大悟,原來答案就在心中。   

如果你自己沒有改變,那麼你在任何地方都是痛苦的。如果你沒有什麼地方要去,那麼你就到達了。      

人人想都快樂,總希望外界發生點什麼,給自己帶來快樂。為什麼不試試倒過來看看呢。因果律我們都很熟悉,可惜就像已經體會到的,我們並不能控制因——但可以成為那個果。先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事情也就會隨之而來。  

印度一位高僧說:“先成為國王,帝國才會隨之而來。”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你擁有什麼。”同樣,能睡得著覺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如果國王在宮殿裡睡不著覺,那就比睡在街頭上的乞丐更要悲慘。”      

很多西方人經過修行後,也從內心瘋狂尖叫的傢伙,變成了一個內心世界安靜從容之人。他們從緊張焦慮的異鄉人,開始洞悉古老印度的脈胳,隨之天亮,閉眼。  

 聖嚴法師說:“生活得安祥就是禪。”   

有一天,一位國人碰到坐在恒河邊的一位外國人對他說:“你知道麼,印度改變了我,來印度後我才知道人可以不工作而快樂安然的,在中國不工作,人人會認為你懶,你自己也會內疚不自在。”   

印度當地人聽到後說:“也不是不工作,而是沒有未來的藍圖,只在乎此時此刻。”   

是的,生活就是要學會接受。人生不可能沒有錯誤或歧途,因為錯誤或歧途正是道路的一部分,接受所有的好與不好的發生,因為並沒有不好的發生,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接受,而不是總想著要去改變。要知道,改變本身是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有時候,你甚至並沒有選擇或被選擇,你只是和際遇、因緣水乳交融。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麼都不做,也覺得心安。什麼都不做,容易,心安則極難。大多數人都受制於自身的鞭策與抱負。如何能夠對於成為一個無用之人覺得滿意,是一門藝術。這至少要有超越世俗之見的能力。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裡有一句話:“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慾望。”   

沒有慾望,就擁有了一切。一旦心生慾望,就一無所有。

這和我們中國人講的“無欲則剛”是同樣的涵義。   

為什麼要做個好人?

因為人生天地間,最能享受到心地純良帶來的光明首先是你自己。狂暴失衡的心最先傷害的,也是你自己。人是有磁場的,你快樂寧靜,身邊的人即使焦躁,也會被你感染。能量的較量像拔河,如果別人暴戾,也會影響到你。你願意和好人在一起嗎?答案是肯定的。人人都願意和好人在一起,心情舒適,和諧共處。   

拉瑪那·瑪哈西說:“我們的行為多謙遜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靜,一個人便能四處為家。”      

讓事情自然地發生吧。這是很多歷練者接觸佛學和瑜伽後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什麼也別做,尤其面臨壞的境況時也要如此,你所需要的,就是一顆堅強淡定的心。   

人是怎麼成長的?

人在痛苦中成長。無論生活給了你什麼,全都平靜接受它,接受風雨冰雹硫酸雨,晴空劈靂閃電雷鳴,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痛苦不是一個結局的點。要對痛苦之後的風景,保持好奇。      

如何走出痛苦?

接受它。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你對它的抗拒,而抗拒往往會使這種痛苦翻倍。想像中的痛苦更痛苦。你越抗拒,它就越沉重。越沉重就會越抗拒,這是一種連鎖加強反應。只要你接受它,就會發現,它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強大。你得接受痛苦,就像接受快樂一樣。其實快樂和痛苦是一樣的,快樂就是尚未成熟的痛苦。   

人生最大的命題——如何使自己更堅強且要使自己內心清淨。

很遺憾那些選擇自殺的人沒有從痛苦的幽暗深谷走出來。有人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堅強。話是沒錯,但是——堅強者也並非是生來就堅強到這個程度,堅強的品質也是用煎熬的代價換來的。生活複雜,人性恐怖,即便群狼環伺,也要繼續活下去,因為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種子的目標就是開花結果,而不是自行毀滅。       

印度哲學中有四句“心靈雞湯”——1,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2,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惟一會發生的事。3,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4,已經結束的,就讓它結束。   

學習禪修,並不是為了要達成什麼的。任何想要達成什麼的願望都是不對的。也不要有太明確的目標,就是空靈地打坐、靜思。這是使自己獲得內心平靜與安詳的最有效方法。想要得到心的平靜,只能向內轉,向自己的內心去求(有些類似於王陽明的心學修法)。外在沒有平靜,也不可能平靜,外在只會使你更焦慮。內觀禪修,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就是了解你自己。怎麼去了解你自己呢,就是看你的心裡有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幾十年,一直在了解外界,了解別人,了解物質世界的可見之物,卻從來不去了解自己,不了解這顆最重要的心(西方的哲人蘇格拉底最早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認識你自己)。        

單漂旅行是修行,結婚生子也是修行。修的都是溫柔與耐心,修的都是對宇宙恆定規則的臣服,修的都是對他人生靈的慈悲。修行的首要要義就是先弄清楚你自己的內心。而目前的中國,儒家獨大。儒家講究的是入世作為,再加上經濟的強力助推,結果弄得現在的人們都是不停地往前趕,向錢看,看看城市的早晚高峰就知道了,一旦你停下來,就會被後面的滾滾人潮碾壓和淹沒。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的意義不止掙錢,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永遠也不過時,因為它道出了中國人目前的生存現狀——只顧賺錢,忘記了初心,忘記了兒時的夢想。為了目標,錯失了太多人生的過程和意義感知。

解放自己,讓自己活出更多的可能性,活出個人的自由意志來,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如果年輕時候不嘗試,只是一味地重複別人的生活,在乎別人的看法,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那你的生命就不會豐盈,你也不可能聆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   

而人最可悲的就是,沒有去聽過那個聲音,從來都沒有感知到生命的可貴與神聖。善良可愛的國人呀,去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吧,別再拿社會的有色眼鏡去評判一個人了。因為一個人的價值無法用金錢、物質或擁有多少等這些標準來衡量。

文/哲學詩畫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人群、天空和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