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事件」的犧牲品

2018012111:34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父母小時候沒有完成的,沒有得到的,會將這份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本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選擇權和人生的,然而他卻成為了父母無意識「未完成事件」的犧牲品。一代又一代地不斷輪迴,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解決自己內心的「未完成事件」,從而被操控。』

生命中「未完成事件」有著驚人的能量,
即使我們自我暗示:「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我們還是會一再回到⋯⋯
「未完成事件」的原初需求上來,備受制約。

又因為諸如此類的自我暗示,
我們反而沒法再次清楚地看到「未完成事件」的真實需求。
我們喪失察覺的結果是:我們不知不覺地
沈溺在舊的行為模式中不能自拔。

一再重復舊模式的沈溺性行為,
使我們生命的能量因「未完成事件」而被卡住或扭曲,
導致生理性與心理性的問題——普通心理問題、
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精神官能症、肌肉僵化、
精神分裂、身心疾病等等。

我也十分希望「事情過去就已經過去了」、
「時間可以解決一切」。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
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相比較那些已經完成的事件,
人類更傾向於記得並糾纏在「未完成事件」裡。
並且人類還有一個自然的傾向:
重新拾起並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人類會執著在「未完成事件」裡,
形成一套個人的觀念、看法、價值觀等等,
甚至形成個人的生命意義(自我幻覺假想敵對的狀態裡)。

一位先生,他小的時候尿床,有好幾年時間,
會在半夜裡被脾氣暴躁的母親從被窩裡拉出來趕到院子裡。
年幼的他自然無力反抗,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成年以後,他對遇見的每一個女人都從心底裡鄙夷和嘲諷,
這實在是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

顯然,表達對母親的憤怒和怨恨的需求,
是他生命裡的「未完成事件」,這一「未完成事件」
導致他用鄙夷和嘲諷的仇視態度
理解出現在他的世界裡的女性。

沒能考上大學的父母,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女上大學,
這樣一再沈溺在「未完成事件」裡,
基本上是我們人生的常態。

從上面舉出的兩個例子來講,
一位年幼尿床導致幾十年後還對女人心生鄙夷的男士,
一對到年老還要無論如何都要讓子女上大學的父母,
如何能說明「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何止這些,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是活在年幼的
「未完成事件」中的,時間只會讓你將這一切的情緒越壓越深,
只會讓你頭腦上假裝忘掉,它不但無法解決你的根本問題,
而且還會讓這其中所有的需求和情緒愈演愈烈,
牢牢地控制著你的生命。

特別是對於親子關係,你小時候沒有完成的,沒有得到的,
你要將這份情感投射到你的孩子身上,
這就會讓你的孩子天然有很多壓力,
本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選擇權和人生的,
然而他卻成為了你無意識「未完成事件」的犧牲品,
當然,你也無需自責,
因為你也是你父母的「未完成事件」的犧牲品。

一代又一代地不斷輪迴,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解決自己內心的「未完成事件」
從而被操控,很多方式或許不會帶你去看過去的「痛苦」,
靈魂演化驅力卻一定要讓你經驗每一件痛苦,
因為「不看痛苦」,並不代表它不在。

從前有一位古怪的人,名叫那斯魯丁,
有關他的故事非常多。

傳說有一天晚上,那斯魯丁在廣場的街燈下匍匐前行,
好像在找東西,附近的人過來問他:
「你是不是掉了什麼東西?」

他回答:「我的鑰匙丟了」。
那人又問:「你確定它是掉在這裡嗎?」
「不,是掉在那邊的草叢裡了。」
「那麼你為什麼在這裡找?」
「因為這裡有路燈,比較亮啊!」

其實,這位特立獨行的聖者通過這種愚行,
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們:在解決心靈的痛苦時,
我們往往力圖到「有亮光」、『表面上』
去解決那些隱藏在陰暗角落里的問題,
就像刻舟求劍的愚人一樣。

因此,從「未完成事件」那裡逃開,
讓自己視而不見,
打算讓時間或者別的什麼「代替」解決,是愚蠢而徒勞的。

對「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與否認,
讓我們喪失了察覺,處在沈溺性行為中而不自知。
這就造成了人生的種種痛苦。

自作聰明地讓「時間」或者別的什麼代替解決「未完成事件」,
不過就是自我安慰而已,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他們總希望自己內心的問題,
最好由自己的他人或配偶代替解決。
所以,他們認為,自己過得不好,
根源在於別人或自己的配偶。

他們還抱怨說,為了讓別人或配偶改變,自己做了種種努力。
然後,他們就會向專家討教應該如何讓配偶變好。
然而他們有認真反省:「自己打算什麼時候‘變好'?」

為了改變其他人,我們使用了生命中的極大的能量,
嘗試了各種可能辦法,為了讓對方,往往是最親密的人,
感到罪過及羞愧,我們極盡責難、收買、誘惑、脅迫、
疾病、怨恨、自我破壞等等手段。

只有等這一切方法都失敗之後,我們才開始想到自己改變,
自己去親自解決,為何會如此?因為配偶是你最明亮的鏡子,
將你身上的所有舊創傷照得全部現形,
你在配偶身上看見了那麼多問題,
就開始與配偶吵架、冷戰、疏離,
但是你卻不知道,你在對方身上看到的問題,
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投射」,
你將你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或者說對方只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你這個點而已。

換個角度去試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到大沒見過金子,
你會去在眾多事物當中一眼認出金子麼?
同理,如果你身上沒有那個東西,
你能看見或者認識別人也有那個東西麼?

從一個「受害者」來到一個「負責任的人」,
的確需要一個過程,但你必須能真的從原因上著手,
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看事情表面現象。
如此,你的人生,才有機會從舊模式走出來。

心探索

更多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   asd9595 於 2018-01-21 18:42 1F
  • 不要把自己的遺憾,加諸在別人的身上,謝謝您的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 版主於 2018-01-22 08:40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