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憤怒前提醒自己:「我要的結果是什麼?」

2014042018:11







憤怒前提醒自己:「我要的結果是什麼?」

你有這種經驗嗎?
手邊的工作差不多可以如期交差,
卻突然又被主管賦予其它工作,⋯⋯
或是某個新任務又臨時找上門,打亂自己的工作步調,
這時候脾氣再好的人,都會想大抓狂吧?

「智慧型手機」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
但不論是工作或私領域,
都可能「更方便」被賦予一些「臨時任務」,
如此一來,多數的上班族可能會忙得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一旦大腦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
將因過度處理資訊而讓大腦功能變得遲鈍。
若長期持續這種狀態,不知不覺間,
大腦的處理能力將越來越低落,導致情緒變得容易失控,
最後還可能遷怒周遭的家人或朋友。

易生氣、失控,表示大腦功能退步了

目前的社會資訊如此多樣化,
很容易碰到讓自己生氣或不開心的事情。
我們常耳聞一些有關「失控哥」、「失控姐」的新聞,
即使是年紀不小的人們,
也常因為「抓狂」而引發社會暴力事件。

事實上,各位是否常在搭乘的捷運上或店家裡,
聽到鄰桌的抱怨發言呢?
當自己忍無可忍,情緒真的到達憤怒頂點時,
這時,請靜下心來,針對自己憤怒的理由,冷靜地再思考一下吧!

體內的「衝動情緒」不知道會讓自己闖出什麼大禍,
不管看到誰都會「直接地」表現憤怒情緒,
這時的自己正陷入一種「無法控制自己」的狀態。
只要出現以上三種特徵中的任何一種,就是一種危險訊號。

當一個人完全無法控制自己時,
就表示極可能已成為一個「度量狹小」的人。
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的人,所表現出的小氣行為,
只有當事者無法看見。
但對周遭的人來說,你的行為可是一目瞭然啊!

那麼,我們來思考一下什麼叫做「憤怒」?
所謂的「憤怒」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種是「擁有敵意,情緒性的行為」,
會想對人展開攻擊,這是屬於主動性的「攻擊性憤怒」。
第二種是「當別人對自己展開攻擊時,
為了防衛而表現出的憤怒情緒」,
如同格鬥或運動比賽時的防守動作,
是一種在規範的範圍內所出現的「被動式憤怒」。

快要發脾氣時,請先「深呼吸」!

第一種「攻擊性憤怒」正是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問題行為。

充滿敵意的「攻擊性憤怒」,如同前述一樣,
同時具備了「氣量狹小者」的三大特徵──
「衝動」、「直接地」、「無法控制自己」。

即使是一個有氣量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憤怒的情緒。
只是他們內心的憤怒情緒,與所表現出的憤怒特徵,
剛好於前述的三個特徵相反。
若是有度量的人,
其憤怒行為的特徵是「有計劃性的」、
「潛藏於內心的」、「可控制的」。
因此,他們不會任由憤怒情緒蔓延,
進而破壞職場的氣氛、讓員工人數減少。
因此,能讓自己所屬的組織越來越大。

和人類相較之下,動物的憤怒是本能性的。
他們幾乎都是為了留下自己的後代,
而出現雄性動物爭鬥的場面。
伴隨他們爭鬥時所出現的憤怒情緒,
大多以動物的交合行為所衍生,
絕對不是因為情緒抓狂而出現的行為。

在我們即將抓狂之時,
必須將體內的憤怒轉為「有計劃性的」、
「潛藏於內心的」、「可控制的」。
我們先將科學上的根據放一邊,先來談談實際的應對方式吧!

首先,請先深呼吸,請特別拉長吐氣的時間,
讓自己的心情先穩定下來!
「吐氣」可以緩和身心的興奮情緒,
同時也可以緩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接著,請再重新思考一次自己原本的目標為何,
這是一種再次「喚醒」及「提醒」自己最終目標的心理步驟。

別被「短暫的憤怒」牽著鼻子走

談到這種再次喚醒及提醒自己最終目標的行為,
最具代表意義的莫過於「韓信的胯下之辱」。
韓信是秦朝末年到前漢初期的名將,為漢高祖的三傑之一。

韓信年輕時為無賴,擁有強健的體魄,
雖身擁與自己身分不配的名劍,卻苦無出頭之日,
每天在街上閒晃。
因此,街上的少年便以言語挑撥性地對他說:
「你真是個膽小鬼!你用那把劍刺我啊!我看你也不敢!
如果你不敢,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吧!」

然而,韓信不但沒有抓狂,
反而默默地從少年的胯下鑽了過去,
圍觀的人皆大聲嘲笑韓信。
當時的韓信的確被當成笨蛋耍,
可是他深知自己的目標只有一個──
「恥為一時,志為一世。因此我不能在這裡殺了這個人。」

這時,韓信做出了冷靜的判斷。

當我們的「度量越大」時,就越不會被短暫的憤怒所操縱。

冷靜地思考,就能找出究竟什麼東西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假如能夠在憤怒之前再次喚醒、提醒自己:
「我要的最後結果是什麼?」
就算事情不如韓信的「胯下之辱」嚴重,
至少也可以防止抓狂悲劇的發生。

本文摘錄自:《不為小事抓狂的50個練習:
大腦決定你的「度量」,增加「腦容量」,脾氣一定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