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處處見生機》By 梁冬

2018051409:13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和戶外
~『願力不是在神靈面前許願“你給我們多少錢,我就回來還願”,發願是拿自己整個生命與眾生交換的過程。』

人生的安排受是“願力”的驅動,還是“業力”的驅使?
這無法透過思維論定,人只能透過寶貴的自由意志
在生命的岔路、在希望與失望、在迷與悟ㄧ念之間
不斷選擇。

若你選擇『願力』驅動,因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陽主陰從,在不知道該怎麽辦的時候,
願力讓你有更好的定力,有的人為什麽定得住?
關鍵是他有願力,有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願力不是在神靈面前許願“你給我們多少錢,我就回來還願”,
發願是拿自己整個生命與眾生交換的過程。

無論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
講的都是怎麽樣利他,有一個秘密,
那就是當你真正全心全意地利他時,
你會擁有超乎想象的能量。

其實,每個人都受制於他的業力,
比如你的出生時間、原生家庭、社會教育背景、身體體質,
甚至你的名字常常被叫所產生的對你的暗示,
中文是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符。

當然這並不是不可以改變,許多人都沒意識到透過後天的努力,
尤其是心智模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可以整個改變你的命運。
所以才有了《了凡四訓》。而且當你發的願越大,
你越希望去為眾生服務的時候,你改變自己的推動力就越大。

生命一直被業力也就是過往的種種慣性所牽引,
但是它也受到我們願力的作用,
宿命論者很相信業力對我們決定性的影響。
甚至以此為藉口,推脫自己努力的可能,
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可能。

但是人過中年之後,生命有了種種歷練,
可以藉由挫折生出一種坦然的發願。

梁漱溟先生說過,人生的第一個階段
受欲望和恐懼的驅使去獲得很多東西,包括財富和權力,
來避免自己受恐懼的困擾。

當獲得這些東西之後,他發現他並沒有滿足,
他也並沒有免除恐懼,於是開始出離,甚至厭離,
用消極的態度過清貧的生活。

他離開人群,以為靠獨自的修行可以改善這一切。
當他持續往前走的時候,他發現這種厭離的生活
實在是無趣透頂,而且對自己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於是他又走到第三個境界,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
到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沈靜,真誠地努力,
盡人事知天命,也不討論鬼神,也不隨便論命,
按照一個讓自己的靈魂更完善的方向去努力,
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它唯一的結果就是到老的時候,
不後悔,至於做不做得到,完成後的結果,
已經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了。

這就是人生三重不同的境界。
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發願,
他就會發現他的生命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
而這種勃勃生機並不像孩童時期
那樣受荷爾蒙和恐懼所籠罩或者驅使,
而是更加緩慢而堅定地前行。

這是儒家思想非常美妙的地方,佛家也講發大願,
道家也講“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實殊途同歸。

所謂的生機就是在絕望之後產生出來的,
“你愛不愛我,我都愛你;
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的那樣一種堅定。

我覺得這就是生命力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一個升華。
如果以此來推而廣之,當你發現在一個不性感的行業,
不是金融也不是科技達人、或是公務人員鐵飯碗,
然後你碰到了一批不那麽圓通幹練的同事,
甚至發現你自己也不是你自己想象的那樣獲得老闆的賞賜,
然後你是否還願意堅持去做你現在堅持在做的事?

再比如說,當你發現你已經有這樣或那樣的病,
從高血壓到痛風,到糖尿病,各種可能,
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家族遺傳,你是不是還能夠活好每一天,
該吃吃該喝喝,你是否還願意很快樂地生活?

再比如,當你發現你的老公又自私又發胖
又不能固定給你錢還另外有紅粉知己,
是否還能仍然像你本來應該做的那樣,
給他一個肯定的微笑,噓寒問暖,
問他是否有你需要提供協助的地方?
這已經與他無關,而是你是否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

以上的就是在生活、工作和家庭關係等這一類日常作業當中,
我們升起的一種定力和慧心,
所以“戒、定、慧”是一直貫穿在這裏的,
《大學》裏面提到的“修齊治平”也是貫穿在這裏的。

所以處處見生機講的是,生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經由純正發心發願而來。

你決定有,於是就有。
你有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

摘自:《處處見生機》By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