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有適當的“距離”,但不要“疏離”,關係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

2020031823:29

圖像裡可能有鞋子和戶外
~『愛需要有適當的“距離”,但不要“疏離”,關係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

“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
那麽心理邊界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

心理邊界這個詞最早由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提出,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邊界,
它將我們與外界區分開來,
確保我們作為一個自由意志獨立的人,
在一個心理範圍之內保持舒適。

人和人在一起,是需要有界限的,
包括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不論哪個界限,
被人越界,都會讓人感到不悅。

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即當身邊的人對自己表現出過份關注的時候,
我們並不會感激對方,甚至會有強烈的反感。
比如單身的人面對父母的逼婚,
過年時的親友“熱情的”打聽你的收入、男女等隱私。

我們之所以會心生抗拒,
是因為他們侵犯了我們的私人空間,
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自我邊界的界線。

關係的衝突往往是因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清晰的心理界限,
就會分不清責任擔當、過度掌控或順從、
過度承擔或依賴、想要改變別人而感到無力和沮喪。
久而久之,關係就會變得緊繃。
未提供相片說明。

什麽是界線?世界上只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這是一句對界線的概括分類。

簡單來講,就是分清楚什麽是自己的事情,
什麽是別人的事情,各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能分清楚這些,我們也就有了基本的邊界。

界線也是界限,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是指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
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
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
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有清晰自我邊界的人,
不會讓別人來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也不會去承擔不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

所謂關係的人際心理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
我的事歸我,生活的許多人際問題與矛盾,
都是人我的邊界不清造成的。

例如:

✤ 經常被人“情緒勒索”,面對人情壓力
無法守住自己的界線。

✤ 不懂拒絕,覺得自己必須對每個熱情的要求說“是”。
✤ 容易內疚,容易對別人的感受和問題負責。
✤ 專注於付出愛與無私,以至於忘記自己的底線。

以上都是自我邊界不清晰的表現。

關於心理邊界,主要有兩種:
邊界模糊,又叫邊界吞噬。

交往中一方總是或有意
或無意的侵入另一方的邊界,
主宰或擾亂對方的自主性,
侵犯別人的心理邊界在生活中
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出於好心而急切的替別人做決定
是我們經常犯的毛病,
這就像我們要替別人的生活做主一樣,
是在替別人生活。

這樣缺乏清晰的邊界的人就會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拯救者通常是怎樣的?
拯救者喜歡為別人的問題負責,
覺得自己可以將對方從水深火熱裏解救出來。
不經過對方的邀請或者允許,
就介入別人的事情中。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拯救者遇到受害者無能的人,
總會是飛蛾撲火般地靠近,
他會把別人的問題看當成是自己的責任,
想要改變對方,拯救對方,然後使自己也進退兩難,
陷於無法自拔的痛苦關係中。

不要再為父母無休止地為子女付出歌功頌德了,
這是華人幾千年下來,所得的父母病,
父母不要認為自己已經達到對子女完全不求回報、
已經學會無條件的愛,因為父母的無止盡、
過度付出必然導致兩個結果:

1、拯救者期待償還所造成彼此關係的心理不平衡
2、容易自認對她有功,
認為侵入對方私人領域是理所當然。

許多的家庭關係僵化,
都是來自父母的過度付出後的
過度干涉以及過度控制,

為了讓孩子聽從自己,
使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手段,
用威脅、恐嚇等各種方式來奪取控制權,
就是為了讓孩子順從自己。

當父母想說:“我都是為你好”的時候。
請提醒自己,你是不是越界了。

❋ 有拯救者就一定有依賴者、受害者配合演出,
缺乏自我邊界的依賴者
在人際關係中往往過度依賴他人,
明明是自己的事情都依賴別人幫助自己解決。

很多人生的重要事情都依賴他人幫助自己。
將自己的事認為是別人的事情,
如果別人不願意讓他依賴,他會怪罪別人。

拯救者和依賴者往往會成為組合,
一個想依賴,一個想被依賴。
結果越拯救越依賴。

還有ㄧ種更極端的角色-----缺乏邊界的"控制者",
常常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
他會干涉和控制別人的決定,
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想法、做法,
或者把自己的事情當成別人的事情,
希望別人替自己做事,把他人視為自己的延伸,
他們在關係中過分侵入別人的心理空間,
沒有尊重,沒有界線。

最常見的就是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希望孩子的人生都按照自己的安排去過,
絲毫不顧及孩子的需要。

在夫妻關係中,邊界模糊的情況會更嚴重,
同時也更難以分辨,因為有時候我們
很難分清楚一種行為到底是愛還是控制。

比如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
會不斷侵入對方的心理空間,
會通過控制對方來緩解內心的不安。
而另一半為了證明自己的愛,
也會通過放棄自己的一些心理邊界來哄騙安撫對方。
這樣的關係在感情的初期或許問題不大,
但是時間久了就容易讓人感到窒息,
不利於感情交流的流動。

有一些男女、伴侶朋友關係中,也會有這樣的控制,
總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標準來,
從而忽視了對方的價值或者是喜好。
既使是再親密不過的伴侶,也是兩個人。
在生活和情感上有屬於自己的部分,
也有屬於兩個人共同的部分,
這兩個部分是需要共識和平衡的。

一個有“界限感”的人處事原則應該是:
做自己份內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
順應老天的事。
未提供相片說明。

✤ 另一種狀態是與邊界模糊相反,
有的人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邊界僵硬』。

“我開始討厭與人互動交流,它讓我有種耗盡的感覺。
我更願意獨自去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
就是獨自站在屋前凝望一棵春日花樹,
都比與人相處來得痛快。”

與人交往時過度的疏遠、疏離,
雖然可以確保自己的生活不被干擾,
但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不容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親密程度
往往視其與對方的心理距離而定
心理距離越近,關係越親密,反之則越疏遠。

比如你和懂你的人之間心理距離一定是最小的,
而相對應的,你和陌生人之間心理距離就很大。

心理距離越近,則兩個人之間的邊界
就不可避免的會變的模糊。

當我們說不喜歡父母嘮嘮叨叨,
管自己太多的時候,並不是想徹底不被打擾,
而是不想這種打擾太多,關切要有底線,
但適度的打擾其實是一種幸福。

所以,界限清晰,確實有助於梳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但如果你要一刀兩切,界線非要清清楚楚、錙銖必較,
關係才能好,那你這就走入另一個極端了。

結論:
最後,有人會問兩人之間
保持什麽樣的心理邊界是合適的?

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邊界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事情。
不僅不同的人對心理邊界有不同的理解,
就是同一個人,在與不同的人交往時,
他所設定的心理邊界也是不同的。

所以,兩個人之間的心理邊界是否健康,
更多的還是看兩個人的真實感受,
如果很享受那就是健康,
如果很痛苦,那就是存在問題的。

其次,對我們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是,
一方面懂得什麽樣的界限對自己是最好的,
然後通過捍衛這樣的邊界來保護自己;

另一方面,了解身邊的人對心理邊界的理解是怎樣的,
這樣在人際交往的時候我們就會更有分寸感,
既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
也有利於增進之間的感情。

心理邊界就像我們心理上的皮膚一樣,
隨著我們內心的成長而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彈性。

一個好的邊界意識其實也很簡單:
心裏有自己,眼裏也要有他人。

❋(從占星學的智慧就是守住牡羊能量的底線,
但要用天秤的方法策略來學習人我關係)

自我邊界的建立能幫助我們清楚地知道
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與權利範圍,
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能做。

即對別人沒有越界的要求,
當別人對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時
也能識別和守住自己的邊界,
愛需要有適當的“距離”,但不要“疏離”;
關係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