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有情,因為祂有悲憫心,悲憫心是情的最高境界。
~『菩薩有情,因為祂有悲憫心,悲憫心是情的最高境界。但,情,非人性,是獸性,愛才是真正崇高的人性。“情”既然是獸性,它又已經完全覺悟到“自己”的狀態,所以頂多就叫半人獸。』
在遠古傳承中就說過,
人分十二品,分別叫做
道、聖、真、仙;
善、賢、智、達;
明、附、庸、愚。
善、賢、智、達是中四品,
善人知曉一切業報,通一切業報定律,
他可以通過很多活動去轉變業報對人的傷害。
賢者,雖然不能轉業,也不能完全清楚其中的對應,
但他“知道”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
什麽事情都能夠做到清靜、自然。
智者,知曉很多通曉很多,
但是還不能夠『完全達到』天時地利人和。
到了“達”,就是他在某一方面通達通曉,
所以古人說:達者方能為師。
下四品當中,明附庸愚,
“明”就是說知曉如何去『為人』處事,
在世間如何去做好,
再下層,附、庸之輩,
“附”就是知道別人怎麽做,他就去依附著人家;
“庸”者,就我想怎麽著就怎麽著,
這就是庸人自擾,他有他的思維、情緒、欲求。
愚,就是完全不理別人,完全依照情緒欲望在做事。
我們回頭看世間的人,有幾個“明”的?非常少。
幾乎都是庸愚之輩。
上四品,道聖真仙,
道人是般若智慧的絕對健全,智慧完全飽滿,
知曉天地一切是因何而呈現,
他完全遵循最高的宇宙源頭,
並且會在主觀能動性上去推演事情的發展,
這樣的人極其高明。
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道人嗎?
雪山隱士:有,不多,整個地球最多也就兩三個。
問:你怎麽確定有兩三個呢?
雪山隱士:有些東西是沒法用語言形容,特別針對大眾。
問:這兩三個人都是在修行當中,
沒有再去面對世俗的眾生?
雪山隱士:你知道有一句話叫“了凡無聖”嗎?
你知道還有一句話叫“自然”嗎?
自然是什麽?自然就是宇宙法則的總綱,
而宇宙法則總綱後面的“自”很有意思,
你知道“自己”嗎?
自者,自律,自持,
完全處於『絕對的』狀態,稱之為自。
“己”不是這個身體,而是靈魂
自己者,就是完全處於獨處狀態,
不被世人、不被一切外界所打擾的狀態,
那個稱為自己。
如果一個人他被情緒奴役,
他就沒有自己,他就『不由自己』。
在現今這些世人裡,幾乎找不到能夠自己的人,
能夠找到自己的人,找到了,做到了,那就叫人。
不能找到自己的人,那就叫非人。
就像佛法裡的菩薩,《般若心經》第一句就講“觀自在菩薩”,
菩薩的狀態,就是自己的狀態。
整個《般若心經》就是在講“自己”是什麽樣。
明白了自己,就明白《般若心經》一切所講的內容。
問:是不是說,你真正成為一個人的時候,
就是一個菩薩的狀態?
雪山隱士:對,但菩薩並非是絕對的人。
菩薩還會關照世間的事,
他的關照當中有一個“情”字。
為什麽說菩薩有情呢?
因為他有悲憫心,悲憫心是情的最高境界。
情,非人性,是獸性,愛才是真正崇高的人性。
“情”既然是獸性,它又已經完全覺悟到“自己”的狀態,
所以頂多就叫半人獸。
問:現在常常聽人說,要放下自我。
我經常覺得疑惑,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確立“自己”,
甚至很多人不斷在說『做自己』
今天聽你一說,可能很多人一直把
一些情緒和煩惱當成是“我”了,
其實他那個“我”根本不存在啊
而當你了悟“自己”之後,
其實沒有什麽放下與不放下的。
雪山隱士:沒錯,當“自己”真正開始的時候,
哪有什麽放與不放,哪有什麽情與不情,
甚至連頭腦妄念都不存在,
真正“自己”的人在這個世間已經鳳毛麟角了,
所以才有人說:“現在的人啊,都在業中循環,
連業都沒了盡,何以了緣呢?”
問:好傷感,“業沒了盡,何以了緣”。
雪山隱士:對啊。
問:如何了業?又如何了緣?
雪山隱士:當你“自己”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去了“業”。
當你完全覺證到那個佛性的時候,你就知道如何去了“緣”。
而要真正達到完全通曉一切,知道一切原因的源頭,
並且已經處在一切原因的源頭,你才有知曉一切根源的智慧。
知識無外乎是實體、知悉者,
以及實體與知悉者之間的關係。
從一個人的角度去說,
身體的呈現是實體中的一個部分。
所有的緣,所有從事的活動,
並非針對軀體,而是針對靈魂,
靈魂與所有這些“緣”是相對應的。
比如現在有一壺茶,這一壺茶跟一個靈魂有關係,
這一壺茶就是所有的緣。
你倒在杯子裡,並且從杯子裡一口一口的喝,
就像能量一樣,需要一個展現過程,
能量的展現就意味著消亡,
它不斷地展現就不斷地消亡。
這杯茶,喝到嘴裡才稱之為茶,
不然它放在那裡的時候,跟身體沒關係,
它連茶的對應都展現不出來,只有喝到嘴裡,
在身體裡這個過程中,它才開始展現茶的作用。
這個展現的過程,需要一個對應,去跟它結合才能展現。
而這個展現與結合的過程,對現在的人來說極難做到,
因為你不能有思維判斷,不能有情欲
有思維就會想,這個茶好像挺香的,
這個茶可是一斤好幾萬的高級茶呢,
你這麽想的時候,你喝的是自己的思維,
它的根本不存在了。
這個“業”已經升起,你喝的都是“業”,
最後了掉這些“業”,緣才呈現在面前。
這光是一杯茶,你說一個人要喝多少杯茶,
才能喝到真正的茶呢?
我經常跟弟子們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的心靈有多純凈,
你的眼睛視角就有多寬闊。
心靈的純凈來源於你沒有思維判斷,
沒有情緒,沒有欲求,你越自己,越獨處,
越『內守』得好,身體體呈現的作用力就越強大,
你完全在看著靈魂,看著內在神性大我
在操控著這個身體從事所有活動的時候,
你便可以從這個活動當中獲得知識,
而不是從書本上去看東西。
越接近,越純粹,呈現的知識就越完美,
所以不要向外求,要向內看。
你完全可以通過一朵花一片樹葉,
看清整個宇宙所有的對應。
問:就是佛教說的一花一世界嗎
雪山隱士:是,釋迦摩尼他已經具備了那樣的能力,
所以他拈花一笑,才有了後面的一花一世界,
一花何止一世界啊,每一重天都是一個世界,
21重天就是21個世界的存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