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分三類 病徵不盡相同
失智症並非單一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疾病的統稱,
可分為三大類:
⋯⋯
一、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
1.阿玆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最常見,約佔所有失智症的五○∼七五%,
所以常俗稱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
美國前總統雷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患者。
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
及其他大腦功能至少有一項
(定向感、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減退,
且明顯影響生活、工作。
二十世紀初,
德國醫師阿茲海默發現這類病人的大腦組織
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數目明顯比一般人少,
且神經元間產生斑塊
(不正常的蛋白質異常沉積,如類澱粉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
慢慢損壞腦細胞,到了疾病晚期,
腦細胞被嚴重破壞,呈現萎縮、空洞的狀態。
研究者也發現阿玆海默症病人,
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
乙醯膽鹼不足,減少約六○ ∼七○%,腦細胞逐漸萎縮。
2.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第二常見的失智症,
在腦部一些區域可找到異常的路易氏體沉積。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指出,
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症狀與阿茲海默症不同,
比如動作慢、身體僵直、顫抖、走路不穩、易跌倒,
類似巴金森症;
其次是會有幻覺,比如看到不存在的人、牆上有蟲在爬等。
同時,這些症狀會有明顯波動,時輕時重。
3.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腦部病變出現在額葉、顳葉,通常在七十歲前發病,
比阿茲海默症早。
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早期人格變化、
不合常理的行為 (比如該安靜時卻一直講話)、
語言表達不流暢,或者一直重複某些動作,
如來回走到某個地點,
重複讀同一本書、不停開關抽屜等。
「大部份病人和家屬不熟悉這些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劉秀枝指出。
目前退化性失智的原因仍不明,
用藥物治療可能可以延緩退化,但無法治癒。
二、血管性失智症
主要因多次腦中風 (多為腦梗塞)引起,
造成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腦細胞死亡,因此智力衰退,
東方人常見這類型的失智症。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是在經歷多次小中風後,
漸漸出現失智現象。
常見症狀有:情緒及人格改變、失禁、吞嚥困難、易跌倒等。
劉秀枝強調,血管性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
也就是要降低中風的風險,
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應該積極治療。
三、其他原因造成失智
其他腦部疾病:
腦瘤、硬腦膜下出血、水腦症、慢性腦膜炎、神經性梅毒等。
新陳代謝的問題:
腎上腺皮脂素不足、甲狀腺功能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
藥物或酒精的影響。
缺乏維生素B12、葉酸。
這類失智症如果及早發現、治療,
有機會部份恢復,甚至治癒。
除上述三大類失智症外,也有病人得到混合型失智,
比如阿玆海默症加中風引起的失智症。
本文摘錄自:《當爸媽變成小孩: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