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感到遭人背叛呢?
當某人對我們不忠、欺騙、攻擊、單方面行動、
表示惡意、謠言中傷、
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做出影響雙方的重大決定、
利用我們的弱點、逃避我們的感受、⋯⋯
故意打擊我們的信心、在我們需要時不願伸出援手、
在我們面對危機時拒絕陪伴、
在我們身處困境時不願前來關心、
彼此發生衝突時拒絕共同提出、處理、解決問題時,
信任感就會被破壞。
相信我們的同伴的確存在著風險,
因為我們清楚了解人類的侵略性是沒有上限的。
其他物種發生打鬥時,只要對手示弱投降,
另一方便會停手,這是動物本能,
用以確保物種的整體生命能夠延續。
然而人類不同,我們可能會選擇繼續攻擊;
人類必須接受教育,才能學會住手。
因此就物種的生命而言,建立個人的誠信與正直,
有助於提升人類整體的生存率。
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控制內在的攻擊天性,
恪守「非暴力的愛」——
這也可強化我們對內在覺悟潛能的信念,
無論對他人或是對自己。
當我們能在一段友誼或人際關係中自在、
安心地表達真實的自己時,信任便得以滋長;
反之,當我們表達感受、卻受到拒絕甚或懲罰時,
信任將出現裂痕。
那麼,哪一個朋友或是伴侶願意傾聽我們憤怒、
悲傷和恐懼的情緒表達呢?
人與人之間敞開心胸的狀況有兩種;
有些朋友會在我們分享自己對他人(第三方)的感受時,
顯示出樂意傾聽的態度,
例如那些願意在我們抱怨配偶時陪伴我們的朋友,
但這並不代表對方同樣樂意傾聽我們對他們本身的感受。
在我們的感受與他們有關時,
他們可能立刻從原先開放的姿態轉為暴躁而具備防禦性,
如果我們進一步提醒對方、想要給予建議時,
或許會導致反效果,使他們更不願意面對溝通問題。
有時我們在事過境遷後嘗試再一次溝通,卻仍可能吃閉門羹。
萬一上述情境上演,我們的態度不應是拒他於千里之外,
而是承認事實即可——這個事實是:
這位朋友有時會抗拒旁人給予建議。
他不如我們想像的開放,
但別忘了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想像」,
而我們可以適度調整自己關於對方的認知,
使之較為接近現實。
當然我們的信任程度或許也會隨之降低和改變,
將彼此的談話模式切換至「閒聊」或是減少相處時間。
這是正念的實踐及慈愛的回應方式——
正念是指單純「接受」對方「原本的樣貌」,
不加以批評或責怪;
而慈愛是指抱持著非拒絕、非報復的心態,
依舊付出我們的友誼。
在這種時刻,我們毋須降低信任感,
將之視為一隻熊的死亡般無可挽回,
這隻熊不過在冬眠罷了──
等到合適的季節來臨,熊會再度甦醒。
同理,對於那些我們選擇暫時減低信任的對象,
當他們道歉或願意彌補裂痕時,信任即可甦醒。
接著,在我們處理悲傷與調整心態的同時,
一段穩定長久的信任關係將可逐步重建。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
朋友會因為自己成功脫離上癮、
罪惡或強迫心理造成對自身或他人的傷害,
而在康復或找到人生信仰之後,
期待旁人立刻相信他們的經歷:
「我已成為全新的人,毫無陰影、全然正面。
過去我雖不可靠,但現在我變得完全值得信賴。」
然而,這是個無理的要求,
也是改變信仰(相似於佛教用語「皈依」)時常見的錯覺。
無論是康復、轉變或建立信仰,
都必須持續不斷地面對且承認自己的黑暗面,
因為黑暗面永遠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我們的一部分。
即使我們將自己的外在、感受、所作所為改造得再好,
陰影依舊存在。
真誠的轉變來自於清楚覺察潛意識的掠奪力量,
每當負面的自己生起時,要自我提醒,
這需要日復一日地「耕耘」,
不是「重生」可以瞬間抵消的。
本文摘錄自:《信任的療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