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孩子長大了 我卻缺席了?!

2014031220:44






孩子長大了 我卻缺席了?!

記得一部電影,內容描寫一位剛從事業頂峰墜落的父親,
他煩躁地想排除心頭鬱悶,
隨著在家的時間增多,⋯⋯
他意外地發現兒子竟然在時間流轉中悄悄長大了。

於是,他們開始在以前很難得才會碰面的餐桌、客廳、
廚房,甚至是去醫院的路上重新開始認識彼此。
過去的相處猶如陌生人,父親只看見自己忙碌的事業,
周圍的家人不過是偶爾回應的匆匆身影。
現在,
父親每天盼望的是兒子下課回家後分享他在外面的生活點滴,
那怕是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主角父子依然充滿樂趣。

電影結尾,父親說出心中重拾親情的感激:
「過去,逢人談的都是自己。
現在開始,我最想聊的全是兒子的話題。」

能夠把事業和家庭兩者都經營完美的人恐怕不多,
但更多的父親(當然,也包括母親)卻像電影中的主角,
最後總是在懺悔中收尾。

「為什麼總是把工作擺在家庭前面?」
最常聽到的答案:沒有收入那能換來家人溫飽,當然事業第一。

這道理我認為只說對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答案,
其實是藏在心中那種唯我獨尊的自私欲望。
簡單說,對很多事業心極強的人來講,
只有在家庭以外的世界裡衝刺,才能給自己帶來滿足。

碰過許多難忘情職場的父母親,他們對事業的狂熱,
簡直就像面具掛在臉上無從隱藏。
當然,在那一張張把事業擺第一的臉孔中,
我也看到了昔日的自己。

從早上醒來那一刻,我的心就已經飛到家外面去了。
一旦出了門,再回家至少都是午夜凌晨以後的事。
辦公室的忙碌之外,下班的應酬更是重點。
總覺得沒有回家的必要,而且家裡自然有人會料理。
我唯一會自動早點回家的狀況是,累積太多天的晚歸,
自責實在說不過去了。

因為放不開工作,總是有許多藉口可以從家庭生活中缺席,其後果必然是剝奪了和孩子的相處時間。

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碰上自己猶在事業的衝刺階段,
缺席狀況尤其頻繁,於是,我的懲罰隨之來臨。

眼看事業發展的果實越來越甜美,為了補償太多的缺席,
於是我採取一次性補償法。
就是排出空檔全家出遊,
以三到五天密集相處來補足缺席學分。
印象中,我們全家去了台東,但因為平常極少一起共餐,
如今終於擠在同一張桌子,
突然間,我看不順眼兒子夾菜的姿勢,
女兒吃飯的速度又出奇地慢。
於是這個向來習慣缺席的老爸開始數落教訓起孩子,
罵完孩子罵太太,責怪太太教得太差。
一場難得的家人聚餐,最後卻搞得小孩啜泣、大人呼號,
一頓飯吃下來,家人幾乎成了仇人。

親情的培養不可能靠速成,
家人共處更需要投注時間與耐性,這些我完全忽略了。

還有一回,同樣因為陪家人的時間太少,
基於罪惡感於是我選擇更遠的度假地點─夏威夷。
兒子那時已經進入叛逆期,我的雷達當然又是失靈,
渾然不覺。
記得是下午五點左右,正是海天一色,
夏威夷最佳的戲水時刻。
我和兒子就為了該不該戴泳帽下水這麼點小事,
父子倆在游泳池邊大吵起來。
他的反抗叫囂讓我怒由心生,我要他什麼都別說,
命令他立刻回旅館房間反省。

出乎意料地,兒子拔腿就跑向遠方,速度之快,
讓我這老爸連追趕的腳步都跨不出去。
憤怒、困窘,最受不了的是面對孩子失控的挑戰,
我站在原地放棄追他,
內心有恐懼更有失望,不是為他,而是對我自己。

隔了一個多小時,兒子還是回來了。
我只記得那天傍晚,
我和他並肩坐在一個可以眺望夕陽的長椅上,
我對他說:「今後,我們不要再對罵吵架,
永遠快快樂樂在一起。我們一起發誓做到,好嗎?」

當然,這份誓言父子兩人日後都沒百分之百做到。
但從那一天開始,家人,
尤其是每天都在成長變化的孩子,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
逐漸取代了事業在我心中的位置,
往日忙碌的名利追逐,終於放慢下來了。

啟蒙階段用心陪伴最沁人心脾
不過別忘了,也有少數缺席父母,
能藉著短暫的相聚時間,依舊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係。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當老公的從婚姻一開始就知道,
他必須面對娶了個工作狂太太的事實。
小孩陸續出生後,太太的事業版圖拓展到國外,
太太遠走他鄉打拚事業,留下二個孩子的教養,
由男主人一肩扛起。
幸好先生的工作可以在家中完成,
也幸好他還有一筆祖產,
於是二個小孩和他渡過人生最親密相倚的歲月。

朋友最記得的是,早晨上學前,他一定煎顆蛋或做鬆餅,
把小孩餵得飽飽的。

晚上入睡前,也一定和孩子們分享,
白天大家分隔在學校和家庭所錯過的每分每秒。
可以說,在孩子的啟蒙成長階段,
我這位做父親的朋友從未缺席。

當大孩子十二歲時,缺席的母親回歸家庭了。
迎接她的是孩子們陌生的目光,和老公疲憊的身心。
沒過多久,這對夫妻走上離婚。
相反地是,這回是丈夫要和小孩告別,
他要給自己一次在外闖蕩的機會,
他的事業心終於也按捺不住了。

我聽到這故事,已經是他們夫妻離婚十多年後了。
先生的事業果然一帆風順,反倒是太太返家之後,
專心當起單親媽媽,在小孩身上投下不少心血。

公平來說,夫婦兩人都當過一次缺席家長,
不同的是,分別在小孩成長的兩個階段,幼年和青少年。
那他們兩人日後和孩子的相處因此有差別嗎?

父親帶些得意的口吻說,小孩和爸媽都很親,
唯獨媽媽常常抱怨說,
凡是生活上有什麼重大事情,孩子一定是先請教爸爸。
就算再怎麼隱私的祕密,也會和爸爸分享,
媽媽總是落在後面,這說不出來的親疏之分讓媽媽最傷腦筋。

媽媽在小孩成長的後半段也算是稱職盡責,
甚至還因為前半場的缺席,媽媽表現的更加努力。
但她就是想不通,
為什麼夫妻兩人享有的親子關係如此不平等,
只因為她缺席那最初的童年嗎?

親子關係的緊密與否和相處時間的多寡一定有直接關連,
投入越多,回報自然也會多。
不過,是不是用對方法,真誠付出與否,
以及陪伴孩子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應該也有關鍵影響。

工作忙碌的缺席父母,不見得就必然是不好的爸媽,
但若缺席太多,
或在孩子成長的緊要時刻缺席,
那就真的很難再有補修的機會。

本文摘錄自:《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
最讓爸媽沒輒的25個親子溝通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