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有三種:身體的、情緒的和心靈的。

2016050617:26





『 親密關係有三種:身體的、情緒的和心靈的。
身體的親密總是伴隨著情緒的親密,當我們擁有心靈的親密時,
身體和情緒的親密自然會健康、富療癒性,而且令人愉悅。』

當悉達多王子成為覺者佛陀,仍在做一個付出和接受愛的人。⋯⋯
佛陀的內心,正如我們所有人,都有感官愛欲的種子
他在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
三十五歲仍非常年輕,多數人在這種年紀仍有許多愛欲,
佛陀有足夠的愛,也有足夠的心理責任和覺醒來處理他的愛欲,
我們亦若是,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會感到愛欲,我們仍然會,
只是不致被那種感受所駕馭,甚而可以用更廣闊的愛來行動。

愛多少是扎根於感官欲望的,
但我們心中的愛欲都能夠轉化為愛。
正念修行並不會把欲望一掃而盡,
要是這樣,我們就不算是人類了。
修行是為了能夠處理愛欲,
笑看愛欲,於是從愛欲中解脫出來。

佛陀曾有這方面的開示,稱為《愛欲品》,
經中「愛」一字多少有負面的意涵。
陷入感官的愛欲,就像魚入網罟,無處脫逃。
本經中,網罟是用來形容人陷入愛欲的糾葛而失去自由。

《愛欲品》用兩個字來形容愛,第一個字不只指兩人之間的愛情,
也是對所有人類的愛,這個字不是指執著,而是指真愛。
第二個字是貪愛或欲望。

《愛欲品》第九偈:猶如猿猴從一棵樹躍上另一棵樹,
眾人也從一所感官囚牢躍入另一所感官囚牢。

我們也許會從那隻猴子的形象中看到自己,
如果伴侶不稱我們的意,我們就換個伴侶,
要是新伴侶又不免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我們就再換下一個。

我們都想要愛和理解,卻常常把愛和欲望混在一起。
愛和欲望不一樣,如果把兩者混淆了,
我們便須深刻檢視,努力把它們分別開來!

親密關係有三種:身體的、情緒的和心靈的。
身體的親密總是伴隨著情緒的親密,當我們有性關係時,
即使不願承認情緒上的親密,其實總是感到親密的。

當我們擁有心靈的親密時,身體和情緒的親密
自然會健康、富療癒性,而且令人愉悅。
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情緒的親密關係,希望處於和諧當中,
也希望有真正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

雖然身體上的欲望並不是真正的愛,
但我們不可能光有身體上的親密關係,
卻沒有情緒的親密關係,因為身心並不是兩個分開的實體,
身體現象會影響心,反之亦然,心不能沒有身體來支持,
身體也要靠心來移動和作用。

尊重身體和尊重心兩者應該沒有分別,
因為你的身體就是你,摯愛之人的身體就是她的心,
你不可能尊重她的一部分,卻不尊重另一部分。

心靈覺醒並不非得由禁欲產生,許多人禁欲,
卻沒有足夠的正念、專注力和智慧。
只要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有著正念、專注力和智慧,
感情關係就有一種神聖的元素,
性關係不應該先於情緒和心靈層次的交流、理解和分享。

人類的身體很美,樹、花、雪、河流、柳樹也很美,
我們周遭都是美,包括在地球上繁衍的人類和動物的美。
但是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對待美,才不致摧毀它。
我們社會的運作,似乎把享受愛欲的歡愉當做至要。
因為生產者和製造者想賣出產品,所以為產品打造出動人的廣告,
澆灌你內心貪愛的種子,他們希望你陷入感官歡愉的欲望之中。

當我們寂寞又與外界隔絕,或有痛苦需要癒合,
都是應該回自己家的時候了,我們也許需要親近另一個人,
但是如果很快就跟才認識的人發生性關係,
這份關係絕不會療癒或溫暖我們,那不過是暫時排遣罷了。
只要陷入愛欲,我們就會擔心那個人離開或背叛我們。

性行為驅散不了寂寞,性關係療癒不了自己,
你得學著與自己自在相處,並在心中安頓一個家。
你一旦有了心靈道路,就有了家;
一旦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日常的困境,你才能夠幫助對方。

對方也要如此,兩個人都必須療癒自己。
兩人內心都要感到自在,才能成為供彼此居住的家。
要不然,我們所分享的身體親密只不過是我們的寂寞和痛苦罷了。

靈性的追求並非意味要信仰特定的心靈教法,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需要心靈層面,若是缺乏,
便難以處理日常所遭遇的困難。
無論你是不是宗教的修行者,
正念都是心靈道路的重要層面。

心靈修行會幫助你處理強烈的情緒,
幫助你傾聽或擁抱自己的痛苦,
幫助你認出並擁抱伴侶或摯愛之人的痛苦。

一旦與伴侶有了心靈的親密關係,
便有助於創造情緒的親密關係,
進而使身體的親密關係更為美滿,
這三種親密關係是相互關聯的。

ㄧ行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