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個人較小的圓滿到較大的圓滿的過渡;痛苦,是一個人從較大的圓滿到較小的圓滿的過渡。
在《情緒的界說》一書中,哲學家斯賓諾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可以相互轉換的。哲人的睿智,雖然並不是所有凡人都能企及的,但其中的精闢哲理,卻是任何一個想從憂愁轉向快樂的人可以汲取的養料。
⋯⋯羅傑是個多愁善感的小伙子,花落早枯都可能引起他的無限感觸。如果僅僅是情感世界豐富也就罷了,可他常常一言不發地凝神靜思,有時還會莫名其妙的唉聲嘆氣。
在長吁短嘆中,日子飛快地流逝了。直到有一天,過了而立之年的羅傑偶然碰到一位心理學博士,當博士聽他訴說了自己的苦惱後,一語道破了其中的根源:
“你過去之所以從未快樂過,關鍵在於總把已經經逝去的一切看得比實際情況更好,總把眼前發生的一切看得比事實更糟,總把未來的前景描繪得過分樂觀,而到時候卻又無法達到。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就鑽入'庸人自擾'的怪圈了。”
心理學博士還說:“你的性格弱點就在於好高騖遠,總是身世界提出並不切實際的要求,可是你並不清楚那是無法達到的。你想片刻之間就解決人生的全部問題,自然就對昨天、今天和明天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憂愁了。”
決定我們是否快樂的總根源,不在於我們實際上擁有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擁有。快樂和憂愁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同時圍繞在我們的左右。只要你善於選擇,你就能永遠活在春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