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快樂
.
.
華人元宵節活動有悠久歷史,⋯⋯
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
閩南語稱為元宵、元宵節、上元、正月半。
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
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象徵著春天的到來,
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
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
中國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
「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
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
所以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
/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
而道教中,上元節為天官大帝(一說為堯)誕辰,
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
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
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
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
歷史
明代宮廷元宵節情況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
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
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
也是道教的天官誕。
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
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
另據史籍記載,相傳西漢時期漢惠帝劉盈駕崩後,
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
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
擁戴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
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
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
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
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
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
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乙神最隆重,
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
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
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
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
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
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
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
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
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
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
燈的樣式繁複多樣,
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詩人辛棄疾寫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
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
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
活動也日益多元化:
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
遊行活動中分為高蹺、旱船、舞龍、
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
放煙花是元宵節的高潮。
/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
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
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
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
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
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
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
明代宮廷也會張燈結綵,並模仿民間習俗,
在宮內設置市集,有雜技、百戲等遊藝表演,
宮中各人放煙花,燃爆竹,小孩提花燈。
.
.
.
.
.
全文引用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