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擦肩,轉身,回首,然後各奔東西,這幾個動作串聯在一起,帶來的是無盡的傷感。每一個人都在苦苦追尋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但很多時候,這樣的追尋常常伴隨著令人心痛的錯過。所謂錯過,不是錯了,而是過了。滿心滿眼的遺憾,就在下面這些古詩詞裡:
《銅官窯瓷器題詩》(節選)⋯⋯
【唐代】佚名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
我恨君生早。
古典君: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表達的是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原詩已經哀婉動人,而江西省德興市詩人程東武續寫了此詩,續接的完美,以至於現代人把整首詩都誤認為是古人作品,文頗淒美,遍轉各網站,影響深遠。
附網絡完整版本
《君生我未生》
【現代】程東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贈張生》
【唐代】元稹《鶯鶯傳》
棄置今何道,
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時意,
憐取眼前人。
古典君:《西廂記》是愛情的經典,但原來的故事卻並未是這樣的喜劇結尾。一篇《鶯鶯傳》,張生始亂終棄,負心行為人盡皆知。張生拋棄了鶯鶯,最後二人各自成婚,但張生無恥卻想再續前緣,幸虧鶯鶯冷靜絕情,徹底斷絕了關係。錯過的就讓它過去吧,從今以後各自安好,也免得徒增煩惱。
《節婦吟》
【唐代】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古典君: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唐詩,原本是為了表達忠於朝廷的心跡,但卻因此而描繪了最感人,卻也最無奈的一段感情。當愛情與婚姻出現了碰撞,當縹緲的浪漫與現實的生活產生了衝突,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這位“節婦”或許給了我們一個示範,儘管這選擇無奈又心酸。
《贈婢》
【唐代】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
古典君:這首詩描寫的是所愛者被劫奪的悲哀,這是一個因門第懸殊而造成的愛情悲劇。詩的寓意頗深,表現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看似平淡客觀的敘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詩人的不滿,對弱女子的愛憐同情。而“一入”、“從此”兩個關聯詞語,概括出寒門情侶長久、無止盡的痛苦,所表達的語氣中透露出來的深沉的絕望,比那種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動人。
《錦瑟》
【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古典君:《錦瑟》是李商隱極負盛名的一首詩,也是最難索解的一首詩。並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實是藉瑟以隱題的一首無題詩。本詩雖然有些朦朧,卻歷來為人傳誦。詩人追憶了自已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託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無可奈何,又含無限悵惘。
《題都城南莊》
【唐代】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古典君: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物是人非,有了戲劇性,也有了傳奇的色彩,因而膾炙人口。
《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古典君:這首詞上片寫去年情事。下片寫今年相思。言語淺近,情調哀婉,用“去年元夜”與“今年元夜”兩幅元夜圖景,展現相同節日里的不同情思,彷彿影視中的蒙太奇效果,將不同時空的場景貫穿起來,寫出了悲戚的愛情故事,表達了舊情難續的深重哀傷。這首詞與上一首詩類似,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
《釵頭鳳·紅酥手》
【宋代】陸遊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古典君:這兩首詞描寫的是陸遊和唐婉的愛情悲劇。二人的悲劇愛情故事歷來讓人傳送不休。陸游詞記述了二人被迫分開後,在禹跡寺南沈園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美輪美奐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唐詞是回到家中,愁怨難解的和唱,的種種心事,直抒胸臆,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二人的淒楚癡情,催人淚下。
文摘 : 古典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