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個人處處要別人肯定,並非他認為自己不好,而是他不願平凡,其實我們從來不需要那麽多獨領風騷的時刻,掌聲會落下、欣賞你的觀眾始終會走,學會在落幕後、舞台下欣賞自己的美好,做自己的第一個觀眾吧。』
阿德勒曾經師從弗洛伊德,最後兩人因觀念不同而分道揚鑣。
如果說弗洛伊德更強調過去在影響行為上的作用,
那麽阿德勒的方向則指向於未來,強調人性向善的積極面。⋯⋯
關心你可以改變的部分,不要懊悔已逝的過往
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給予,他說“世界極其簡單,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也許,
你也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學開啟全新的人生觀!
人生沒有你想像的那麽複雜,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更多,
而是把一切簡化到最少,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
你不需要遇見更好的你,你只需要去找到真實的自己,
因為你,已經夠好夠好了。
以下的練習,讓我們更接近簡單純粹的自己。
1 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得特別
「 人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
它取決於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優越情節」與「自卑情結」一樣是病態,
人會渴望追求卓越,但很多時候我們的需求會轉向別人的認同。
我們會刻意表現自己、希望自己特別亮眼,
用「非凡」的動作去取悅他人。相對來說,生活的快樂,
變成要依靠他人。如果一個人處處要別人肯定,
並非他認為自己不好,而是他不願平凡。
其實我們從來不需要那麽多獨領風騷的時刻,
掌聲會落下、欣賞你的觀眾始終會走,
學會在落幕後、舞台下欣賞自己的美好,
做自己的第一個觀眾吧。
你不需要「變得特別」才能與眾不同,你原來就獨一無二。
2接受被討厭,讓你更自由地活
「發生什麽事不重要,
我們怎麽看待這些事才重要 。」
生命中沒有敵人是很危險的,
那代表你無時無刻都在配合他人,
你希望不被討厭、被喜歡,你可能可以獲得所有人的青睞,
可是最後你會討厭自己。太在意別人的觀感,
就會失去「行動」,別人想法與思考,
是別人的課題,不應該困擾你。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自由,每份自由都伴隨責任。
我們生來自由,卻因為後天的拘束、規則,
以為自己總是活在規範裡。很多時候,當我們以為身不由己,
只是劃地自限。自由不是放任無度,
它也伴隨著某些世上的生存軌跡。
岸見一郎在《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舉例,鳥能飛,
是因為它們懂得空中的氣流,看似阻礙的氣流,
其實才是鳥飛行的力量。
3 你不需要完整別人, 別人也不必圓滿你的期待
「我的困難是屬於我的。
My difficulties belong to me.」
人生來差異,只是或大或小,
我們很容易因為「不一樣」感到慌張,
甚至我們會主動介入差異,正確與不正確都是相對的,
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以前,先理清:
「這件事歸屬於誰的課題?」
從最後誰必須承擔的角度切入,答案就很明顯了。
相對來說,當朋友傾訴煩惱,我們要做的是聆聽多於建議。
這並非形同陌路,在個人的人生課題裏,
身為旁觀者的親密關系,能做得最好的事,
就是安靜的守護、不過度干涉,陪伴的力量,
比我們想像中都要強大,否則,
很多時候你的介入反而會摧毀他先前的努力。
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更好的聽眾,安靜欣賞他的優雅起落。
4 你需要的是向前進,不是向上爬
「 It is less important what one has than
what one does with what one has.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麽,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人與人的縱向關係會傷害健康,
所謂縱向關係,就是批評、稱讚、上對下的評估、
有權者對無能者的關係。他主張「橫向關系」,
表明人無優劣,只有帶著不同的出發點,往不同的方向去。
主管或員工,媽媽或小孩,這都只是角色,
每個人各司其職,目的是平行往一個好的方向努力,
成就一項共同目標,而非切割權利。
人生這條路上,有人走在前方,就有人落後,
有人走得快,就有人走得慢,
並不代表我們必須透過競爭達到目的,
或快或慢,該往哪去,都是個人選擇,
不該由輸贏去印證自己的向上。
我們真正該擁有的是「往前」的力量。
在對等關係裏,你從來無須炫耀或證明自己,
你們會尊重並理解彼此生命的獨特,就像你認同自己的那樣。
走得快有走得快的孤獨與明朗,
走得慢有走得慢的擁擠和自在。
你無須羨慕別人,別人也無法擁有你的人生。
騰出更多完整的時間陪伴自己、理解你自認的匱乏、
接受他人的差異行為,我們不再以心理學抵達一個目的,
而是透過心理學,回到個人最核心的心裡。
把所有課題都回歸自我,學會當責自己的自由。
摘自『 悟空心靈花園』
Niseema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