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浮躁,都是因心裡的「妄想」
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
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
如何達到動靜如一的境界,⋯⋯
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
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於利不趨,
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人生中該收手時就要收手,
切莫讓得到也變成了另外意義上的失去。
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武侯如是說。
靜是什麼?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
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現代人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
已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都漸漸浮躁起來,
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
因此,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
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
畢竟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眼熱顯赫權勢,
不奢望成堆的金銀,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羡慕美宅華第,
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願,
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的鐵器,
而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
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
晚上也不收攤。
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
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好夠他吃飯和喝茶。
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從老街經過,
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
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
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
因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
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
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裡;
一件在臺灣故宮博物院;
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裡,
是一九九三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十六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十萬元的價格買下它。
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
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
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
這把壺他用了近六十年,
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
現在竟有人要以十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
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
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
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
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
更有甚者,晚上來敲他的門。
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二十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
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
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鄰居,
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後來,老鐵匠依舊過著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據說他活過了百歲。
就這樣,老鐵匠打破了名利對心的束縛,重獲寧靜。
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
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
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
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安之若素,沉默從容,
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慾望過多,不加節制,人的心便會發生病態的畸變。
少一些慾望,就少一些殫精竭慮,滿足感油然而生,
還能有什麼煩惱。
人生欲壑難填,
來之不易的福緣讓我們懂得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
少一些奢望,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慾望。
學會知足常樂,就能讓心靈保持一種從容而優裕的境界。
幸福既來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暫的。
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愛惜,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
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
本文摘錄自:《靜心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