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麽樣的一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善待自己

2017062012:35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 用什麽樣的一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善待自己,達成一個內在的解脫跟自由?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中自我覺察。』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覺醒,也就是說,
我們大部分的人其實是不知不覺地活著。
什麽叫做不知不覺地活著?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媒體教育,其實都灌輸了我們非常多的政治或者人生的一些信念,
以及一些教條,一些形式化的東西。

還有很多所謂的知識障,障礙的“障”,
我們在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過程中,
不斷地吸收了很多很多的概念,這些概念內化了以後,
就會變成我們一種機械化的慣性反應,
這個慣性反應就是我們帶著腦子裏頭的這些設定在活。
在我們的人際關系的交流中,
也會首先把這些既定的概念拿出來跟人互動。

比如這個概念裏有美醜、是非、善惡,或者是某一個地區、
某一個國家他們信奉的一些信念系統,以及一些形式化的東西,
我們透過這些概念來跟人相處,它們的存在,
會讓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直接跟人產生聯接。

不僅如此,事實上我們跟我們自己相處時也是一樣,
我們跟自己獨處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是透過外界
這些社會化的標準對錯來評價自己、論斷自己。
我們用大腦在跟自己進行對話,
但被教育之後的這些標準無法讓我們真正地進入到真空狀態。

我們是帶著這一堆的妄念跟腦子裏的對話中“認識”自己,
“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別人,所以那個“認識”是十分間接的。
而且這些認識裏頭也帶了從小到大跟父母相處的一些經驗,
這裏面有被否定的經驗、有被虐待的經驗、有被打壓限制的經驗。

這也是心理學裏面常說的“超我”這個詞,“超我”是什麽?
它是一股監督的力量,讓我們內在總是在批判、要求、否定,
會讓我們不斷逃避內在自己,認為我們自己不夠美、
不夠有價值、不夠好...

是的,我們用了這樣的一個標準不斷地在跟自己相處,
這個相處過程中形成了佛家所說的二元對立:
我們跟自己是對立的;我們跟世界的人、事物全都是對立的。
這種對立會形成一種孤獨感,一種小我的孤立感,
讓我們沒有辦法產生一種與眾生一體的終極實相的感受。

事實上,在最終極最深層的層面,我們其實是沒有任何屬性的。
佛家謂之“空性”,其實眾生裏大部分的人,
其實是沒有這個屬性的,但是我們都帶著一種屬性、
一種條件(知識障)跟眾生相處,跟自己相處,
所以內在充滿著矛盾沖突,心中有很多煩惱。

而這些煩惱、矛盾沖突是沒有辦法透過金錢的累積、
經濟的成長或者是政治局勢的改善而變化,
也不會透過這些外在形勢的改善,
來達成一個人真正的解放跟自由。
所以問題的根源不在所謂的政治、經濟上,
真正的根源是我們跟自己相處、跟世界相處的模式是錯的。

成長要靠自己

年輕的時候,我有一段時間很想在道場、在師父、在佛法、
在方法、在真理上面尋求一種小的時候沒有嘗過的滋味。
可是那事實上卻是一個退化的過程,
因為我們等於退回到尋求爸爸媽媽這樣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其實也找不到什麽東西,因為成長是不能仰賴別人的,
成長是要靠自己的,在這件事探索數年之後,
我覺得這條路不對,傳統這條路也不對。
它沒有辦法讓我真正從我的內在找到源頭,
因為它畢竟還是一個向外探索之道。

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想要變得更好,
永遠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匱乏感、情緒上總是有一個的坑洞,
老覺得要填滿、要填滿。

比如:要去追求一個情感的對象來填滿我們,
如果這個對象移情別戀了,或者是他的情感產生了一些變化,
我們那個坑洞馬上就被凸顯出來,馬上覺得不安全,
就會想要掌控,產生占有、嫉妒的心理,
這是因為有一個很深的內在的悲哀。

那這些問題是靠別人解決還是靠自己解決?
靠別人解決是沒有辦法徹底從根本上讓我們把這些坑洞填滿。
那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追求的成就、權利欲的滿足,
或者是世間法的一個創造力的達成,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
不斷追逐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達成一個最高的目標,
因為永遠有一個人勝過我們,永遠有人淩駕於我們之上。
最後會發現那個內在坑洞越來越大。

克氏、《鑽石途徑》等系列的書籍中的內容
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解脫的真理,
但是事實上也提供了一個自我治療的方式。
那麽,用什麽樣的一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善待自己,
達成一個內在的解脫跟自由?

這些書裏面的內涵就是告訴我們不需要皈依任何的道場,
也不需要追隨任何的老師,甚至不需要有一個固定的方法。
其實真正的重點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的
每一個起心動念中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一切智慧的基礎,自我覺察也跟身體密切相關,
因為我們每一個念頭、我們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信息,
這些信息事實上都會在我們的經絡系統、
中脈七輪的能量體上面隨時隨刻產生一些氣息的變化。
我們有沒有辦法在每一個當下跟這些內在信息產生一個聯接,
進而去了解自己,如果可以,我們就有辦法隨時隨刻轉化習氣,
即轉化內在的慣性模式。

如果沒有覺察到的話,那麽我們會被內在的
慣性反應模式牽著鼻子走,有的人的反應模式是憤怒,
有的人是失望,有的人是嫌惡、對世界不滿。
有的人的反應模式是嫉妒,有的是哀傷,
這些反應模式全部是以情緒能量的方式在呈現。

那麽,在日常生活裏面,我們能不能留一部分的覺知往內看,
看看自己現在產生的這個情緒反應背後的真相是什麽,
是什麽驅動我產生了這樣的反應。如果看得到,
我們就有辦法在當下轉化、在當下化解。

任何一種慣性模式,都會透過我們的經絡
跟神經系統影響到對應的五臟六腑。比如:
哀傷會影響到我們的肺,亢奮的能量會反應到我們的心臟,
憤怒會傷害到我們的肝,擔憂的這種能量會反應到我們的脾胃上,
吝嗇的能量涉及到我們的腸道,
恐懼的能量會影響到我們的腎跟膀胱這一部分。

所以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股情緒都不斷地
在我們的五臟六腑留下烙印,這也是我們要修行的原因,
修行就是善待自己,進一步來講,必須要轉化了這些慣性模式,
我們才知道怎麽善待自己,
否則我們每一個情緒反應的背後其實都在傷害自己。

胡因夢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雲和天空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