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2017091709:59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站著、樹、植物、戶外和水
~『生命循環,每個人都是來了,做了,錯了,悟了,走了…
然後再開始另一個循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死方生。
太陽之下,並無新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一部代表影片,
台灣譯成春去春又來,以寺廟為背景,將人生中應該經歷的
痛苦、煩惱、解脫、愛與恨等都融入其中,
是一部深刻富有禪意的影片。

影片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
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裏,
發生在春天裏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裏的欲望與放縱,
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裏的哲學與反思,
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影片主要表現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
小和尚的童年、少年、青年與中年,其後步入老年,
這個僧人的人生軌跡與經歷,
在金基德的細膩的筆觸中娓娓道來,
充滿安靜、祥和與寧靜,客觀真實,
如同一幕幕美好的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
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理解與揣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一部分《春》:人性的惡和破壞力已開始顯現。

無明。小和尚把小石頭綁在小動物的身上,笑的咯咯響,
非常開心,他自己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對小生命
帶來怎樣的痛苦。老和尚沒有制止他的行為,
苦口婆心的當面教誨他而是在小和尚身上綁了一塊石頭,
讓他感同身受生命的痛,當他看到由於自己的過失,
致使魚兒和蛇死亡,他哇哇大哭。人因自己的無明,
自認為很開心的事,已經給別的生命,
造成傷害,帶來難以彌補的悔恨。

正如影片中的小和尚戲虐動物,中年時殺妻一樣。
老和尚當時為什麽沒有制止,當面教誨?
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為什麽沒有阻攔?
很多道理不是我們親身體驗到,
覺到,悟到,別人給不了你,假使給你,
你也沒有震撼靈魂的感觸。

正如他的師父深刻的見解:
小動物的死亡將會永遠地壓在小和尚的心裏,
這套住小動物的石頭,象徵預示著小和尚的心靈已經免不了
要在生活中永遠拖著一塊大石頭在心裏。

門。寺廟的入口處有一扇門,
門上有兩個讓人心生畏懼的護法,門外是欲界凡塵,
門內是清凈佛土,在狹窄的小廟內,也有扇門,兩邊沒有牆,
設這扇門似乎沒有意義,但老和尚每次都要從這扇門出入,
這是戒律之門,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

漂浮在湖心的小廟裏有兩扇門,都是沒有與門相連的牆,
老和尚每次無論行動還是目光,
即使在沒有牆的時候也像有牆一樣,只是走門不穿牆。
小和尚剛開始也如老和尚一樣,謹守走門的規則,
直到他與少女偷情的時候,
他就開始不走門選擇從牆穿過了。

家家戶戶都有門與牆,就如每人心中都有門與牆。
老僧是電影裏面守規矩的人,他從來沒想過逾越。
無時無刻,他都謹守這扇無形的門和牆,
眼睛都沒有從無形的牆偷看過其他地方,
每次都恭恭敬敬的從門出入。

俗話說“門道”,“門”其實就是一種“道“。
《中庸》道:“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門如道一般,一直在每個人的心中,
遵守不遵守是我們的選擇,

有“門”的存在,有規矩、底線、原則的約束,
是否“知止”、“知止而後有定”,
如果能帶有這份覺知,門和牆就不是束縛限制。

從門口到清凈佛土有一個湖泊,需要渡船才能過去。
守住戒律,以戒為師,只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還需佛法來渡,善知識來接引。

第二部分《夏》:小和尚已成年青年,
夏季是熱烈的和充滿生命欲望的,
在小和尚去接來治病的美麗女孩和她的母親的路上,
他看見了兩條蛇的交媾,春心蕩漾,
見了前來養病的女子後,即魂不守舍,情難自持,不能自控。
性欲、習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女孩母親離去後,小和尚先是拒絕姑娘坐「佛像石凳」,
但開了情懷以後,他又主動搬來「佛像石凳」給姑娘坐,
表明心中先守護佛到佛的地位的瓦解,
也體現出在特定情況下人為己欲將佛法放棄。

老和尚看到了年輕人的這一切,
他也知道:青年人的情和欲,擋是擋不住的。
生活只有自己去經歷,才能真正大悟,於是,他送走了女孩。
戀愛中的小和尚當晚偷走了那尊珍寶佛像,
還俗走入紅塵,追他的愛人去了。

雞。雞是一種非常警覺的動物,在夏天這幕劇中,
出現很多次“雞”的鏡頭。一次是成年和尚給女子蓋毯子,
後來想摸她,師父進來責問,鏡頭中出現一只雞,
“要警覺啊,萬事慎於始啊”;一次是他們二人偷情回來,
老和尚在餵雞,“要警覺啊”;一次是兩人困倒在船上,
老和尚用一只雞把船拉過來,希望能喚醒“警覺”,
但是沒有用,一旦成為欲望的奴隸,貪戀快感,
即身不由己;後來成年和尚受不了欲望的折磨,
下山去了,走時帶了佛像和一隻雞,出門後把雞放了,
他希望借助佛像能夠控制住自己,但把“警覺”給丟了,
沒有了警覺,佛像無益,成年和尚依然會憤怒的殺死妻子,
滿懷怨恨歸來。寺廟沒有了佛像,老和尚依然穩坐修行,
他心中有佛,小和尚心中沒有。

第三部分《秋》:
轉眼間,夏去秋來,十多年後,老和尚已為垂暮老人。
小和尚已人到中年,老和尚在一份包東西的舊報紙上
讀到小和尚因妻子外遇已殺妻潛逃,
老和尚立即找出徒弟曾經的衣服,縫好,等他回來。
他知道,他會回來的,身體病了,自會找醫生;
心病了,自會找法藥。

塵世十年,小和尚帶回來的只有憤怒的火焰,
恐懼不安的心,當夜幕降臨,
老和尚坦然入睡,徒弟卻蒙頭藏面,戰戰兢兢。
正應一句老話:“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對別人造成傷害,心中就背了一個大石頭。
觸犯了世間法,逃都逃不掉,必須付出代價;觸犯了佛法,
逃也逃不掉,如是因必生如是果。做了惡事,
我們可以偽裝的非常好,可以欺騙全世界,
卻無法欺騙自己的本心。

降伏其心。寺廟裏面有毛筆,
老和尚為什麽要抓住貓的尾巴蘸墨寫心經呢?
貓是一種白天很懶散,夜晚很警敏的動物。
禪坐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佛門有“靈貓捕鼠”的比喻。
此處抓住貓的尾巴,就是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使其收攝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

豁然頓悟,以心印心。當初升的太陽照耀著沈睡中的徒弟,
師父輕輕地把他喚醒,他看到昨晚刻的心經文字
塗上了各種各樣的顏色,他霍然一震,
他此刻已經豁然頓悟,證到“真如自性”,自心本清凈,
只是被幻相、顏色障住罷了。

徒弟坐在寺廟的門口,鏡頭中的景物在動,然後慢慢靜止,
這是影射徒弟的內心從動至靜的變化,
然後徒弟規規矩矩的給師父磕頭跪拜。

老和尚已經知曉徒弟的變化,走前示現神通,使船不動,
然後揮手與徒弟告別,千言萬語只在揮手之間,
大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心印心”之感。

第四部分《冬》:數年以後。服刑期滿人已過中年的小和尚
回到幾乎成廢墟的寺廟,他已頭髮斑白。
他從冰湖中掏出師父的舍利,
用冰給他雕了一座佛像,替老和尚圓了寂。

回到了寺廟。懷裏抱著佛像,
他背拖一大石磨盤將佛像送到山頂,
對其童年殺生和中年殺妻的償還和超度。
佛像在高高的山頂,以清明平靜,慧眼超脫,
俯瞰湖光山色,人世紅塵。一切都是那般渺小如過眼煙雲。

服完刑的小和尚已到中年,領悟佛心是從罪惡中綻放出蓮花。
此時的他已看破紅塵,潛心佛法,
每天在白雪皚皚的寺廟裏修練,去除罪惡。
一天深夜,一位老婦人送來一個嬰孩,
而冬去春來,冰雪消融,萬物覆甦,生死輪迴,一切如初。

電影的名字"春夏秋冬又一春”,“又一春”三個字
說明生命循環,每個人都是來了,做了,錯了,悟了,走了…
然後再開始另一個循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死方生。
太陽之下,並無新事。

又一春

1、縱使有老和尚這樣的得道高僧也沒辦法
阻止小和尚戲虐動物,深陷情欲,犯下殺業,
眾生皆受各自業力因緣牽引,擋都擋不住,
但佛法藥在這裏,苦不堪言了自會來求。

2、世間的一些規律和道理,是我們自己覺到,悟到,
沒有人能給我們,給了也拿不走,
縱使釋迦牟尼佛也不能替代他的弟子覺悟成佛。

3、生命來了,無明也來了,
不是很多人能幸運地像影片中的小和尚一樣
走到覺悟的冬季,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不能自控的夏季
或者苦不堪言的秋季而已。

百度文庫
Niseema 整理編輯